远宦帖
释文:省别具,足下大小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图片
王羲之《书论》概述王羲之的《书论》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重要文献,由王羲之本人撰写。这部书论不仅反映了王羲之的书法实践和理论思考,也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根据给定的搜索结果对王羲之《书论》的详细解读。
《书论》的内容和特点王羲之在《书论》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书法创作的见解。他认为书法是一种玄妙的艺术,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掌握的。在书法创作中,首先要注重构思和思考,然后再进行具体的笔法操作。王羲之强调,书法不仅仅是追求平正安稳,更重要的是要有偃仰、欹斜、大小、长短的变化,这样才能表现出书法的生动性和多样性。
在用笔方面,王羲之指出,每一笔都要有力度和变化,无论是悬手作点还是抑而后曳,都需要用心去感受和表达。他还提到,每一个字都应该包含多种不同的书写意象,如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等。这种多样化的书写方式使得每个字都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书论》的审美理念王羲之在《书论》中提出的“字居心后”、“意在笔前”的观点,强调了书法家在创作时的心态和意图的重要性。这里的“心”和“意”指的是书法家的意会、意趣、情韵和情致,而“势”则是指由这些内在情感和意图所引发的对外在字形的具体审美要求。王羲之认为,书法艺术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种内心世界的表达上。
《书论》的影响和传承王羲之的《书论》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不仅在当时被广泛接受和传播,而且在后来的各个朝代中都被奉为经典。例如,在南北朝时期的刘宋,宋武帝刘义宗特别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并悬金招买,不计贵贱。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更是独尊右军(王羲之),大力倡导并在民间搜罗王羲之书法。
结论综上所述,王羲之的《书论》不仅是他个人书法成就的总结,也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部书论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姨母帖
释文: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十一月十三日,羲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图片
王羲之《书论》原文及翻译王羲之的《书论》是一篇关于书法艺术的论述,被收录在朱长文的《墨池编》等书中。这篇书论主要探讨了书法的玄妙技艺,以及如何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来掌握书法的精髓。以下是《书论》的部分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翻译
书法是一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且有大志之人,是学不到手的。大抵作书必须用心思索,我看李斯等人论笔势的文章,及钟繇的书法,很有功力,我担心子孙们不能记取,故作此文,记述并加以讨论。原文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翻译
书法,贵在平正安稳。首先要会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书写要先构筑筋力,然后才可装束,必须注意安详温雅,疏容相间。原文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翻译
点画须悬手,作横画收笔时要先下按,然后拖笔出锋。每写一字,要用多用笔意:有的横画似八分,下笔又如篆籀;有的竖画如深林乔木,屈折之画又如钢钩有力;有的落笔尖如枯秆,竖画收笔细如针芒;有的转侧之势如飞鸟坠空而下,有的棱侧之形如流水转弯激来。一字中,纵横笔画要相关联;一行中,上下之间要连气通声,最要紧的是注意存筋骨藏锋毫,隐灭笔锋毫端的痕迹。原文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翻译
但下笔仍然不要着急,这是为什么呢?笔是将军,所以须要谨慎稳重。心要急不宜迟缓,为什么呢?心是箭锋,箭发出去不要迟缓,迟缓则中物不深。原文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翻译
字有缓急,那么,在一字中,缓急又体现在那里呢?如“乌”字,下笔一点,就要点得急,接下去的横直笔就要缓慢,最后一钩出锋也要迅疾有力,这种急与缓的安排,也正是为了体现“乌”字的体势形态。如果纵笔急忙牵引束裹,乍看好像是书法作品,久一回味就感觉毫无笔力了。内容介绍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夫书,不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如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承。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结语
以上是王羲之《书论》的部分原文及其翻译。这篇书论不仅展示了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也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